笔者曾参加过两次以山本耀司作为特邀嘉宾的中国服装论坛(2012年和2015年),在这两次论坛上,中国的服装企业家对这位设计大师都提出了一样的问题:“中国如何打造国际品牌?” 下面是山本先生两次回答的摘录:

第一次的回答(2012年):“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之处,就是产品的设计。在设计中,处于中间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品,看起来适合于所有人,但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就是说,50分作品是最无聊的作品,最不可取。服装设计应该要走两个极端。要么超过100分,要么就低于零分……你带着成为两个极端的目的出发,一种方法是做加法,加加加,加到作品让人看了以后,可以感动的掉眼泪。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做减法、减减减,减到头。最后甚至让人觉得如果你不做这个作品其实最好……只有走这两个极端的,才有成功可能性,中间是最不可取的……”

第二次的回答(2015年):“需要多培养一些年轻人,积累他们的经验,等他们的实力增强了之后,让他们去参加巴黎时装周。去巴黎开一个时装秀是很容易的,但是要上他们的官方时间表就不太容易了,这是需要努力的……关于时尚,中国过去其实是生产国,也是出口国,中国同时也是一个大的市场。在全世界来看也是这样。

我想,中国至少有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生产力量,一个是销售的力量,那么还有什么不够呢?还缺乏什么呢?请原谅我说的非常失礼,但我今天说的都是真心话,

我在巴黎做时装秀,和很多的买手们都很熟悉,我就问他们,如果是“中国制造”,你买不买?买手说,不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今天最后告诉大家的一件事:所以请大家尽量带着一张白纸的心态,来感受和尊重国外的设计师和制板师,因为对于服装这个产业来说,他们的指尖就是文化……”

山本先生的两次回答,大部分人听得似懂非懂。时至今日,虽然很多中国品牌都已经在巴黎、米兰的时装周成功地举办了时装发布会,但是在媒体报道的热度退去之后,国际知名品牌的座席中,依然没有中国品牌的名字。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中国服装的发展,使得直到2020年的今天,“国际知名品牌”仍是中国服装品牌遥不可及的梦想呢?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为了能够真正理解山本先生对中国服装同行的诚恳建议,您还需要在 《时尚行业的基础概念——关于“时尚”、“潮流”和“风格” 》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理解服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行业?


国际上、普遍把服装行业归类于“生活方式行业”或“时尚与生活方式行业”,这一行业对于很多中国服装企业来说还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生活方式的定义:生活方式是属于某一群体或某一文化的兴趣、观点、行为和价值取向。(1961年,由奥地利心理学家 Alfred Adler定义的)

生活方式行业的定义:生活方式行业是试图体现特定群体的价值观、理想、兴趣、态度或观点的行业。

在生活方式概念下,每个人基于他们的个人经验或社会阶层、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具备不同的个性或特质。这也意味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对于生活中的同一件事,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感受。


这段视频来自无印良品的一个品牌活动:“地球的后背”。它讲述了一个日本家庭的旅行,他们在机场进行了3D扫描,然后飞到了地球的后背(地球的另一面)。在到达目的地时,他们与自己的3D模型相遇……就像从前用相机来记录生活一样,3D模型也会储存并触发家族的回忆……在整个影片中,充满了家庭视角下的旅行记忆。

这段视频拍摄于越南,展示了Louis Vuitton 永恒的“Art of Travel(旅行的艺术)” 的核心理念。整个影片不断融合着各种静态和动态的造型,凸显了Louis Vuitton 华丽的皮具系列,也突出了 Louis Vuitton 的永恒感。


两段影片,记录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旅行:一个是关于家庭和回忆,另一个是关于永恒的华丽和精美。这两个品牌都不只是单纯地制作出服装或旅行包来卖给消费者。无印良品的观点是基于美学和修养、从日常意识和皮肤的感觉出发来重新审视世界。而 Louis Vuitton 在1894年提出的“旅程”的理念,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这个理念贯穿了所有的商品线,不断营造出“华丽、奢华”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不只是这两个品牌,所有真正的服装品牌都需要体现某种观点,价值或态度,这样才能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建立起连接,这是生活方式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与品牌的风格和价格并无关联。

大家经常提及的 UNIQLO(优衣库),它的 LifeWear(日常服装)的完整概念如下:

  1. 受生活需求启发的服装
  2. 对细节下足功夫的服装
  3. 简约但是完成度高的服装
  4. 通过改变不断进化的服装
  5. 为了所有人的优质服装

真正的服装品牌都不是以纯粹的逐利来作为前提,而是以其所定义的观点或价值观来与消费者的兴趣和追求产生共鸣,这是生活方式行业的本质。

生活方式行业,包含“创造”、“制作”和“销售”三个部分,其中“创造”的部分,就是来表达品牌的价值和观点,并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相连的部分,也是生活方式行业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在时尚的中心地带-欧洲,“创造“的部分是这样来被完成的:

  • 设计师用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来设计作品(开始可能只是一个类别的几个款式,成长之后有可能是一个甚至几个系列),这些作品可能会被 Showroom 选中,放在 Showroom 中进行展示。
  • Showroom 面向的是国际买手(Buyer),他们的背后是经销商。如果设计师的作品被买手选中,Showroom 一般会联系制造商进行生产制作,将其变为产品,并在其中抽取佣金。
  • 媒体在欧洲有着非常强的地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它们会挑选设计师或 Showroom 的作品来对受众群体进行推荐。在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就有相当多这样的场景。

这实际就是生活方式行业的运行原理:设计师创造着带有某种生活方式特征的作品,媒体试着影响或激发消费者的愿望、兴趣。最终,通过制造商把作品变成产品,通过销售行为把商品与消费者希望的生活方式匹配在一起。

在做好了以上的知识准备之后,我们再回到山本先生在2012年的第一次回答。这个回答是完全站在欧洲的时尚行业背景中的答案:要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最重要的是品牌的作品必须要被 Showroom 或媒体认可。那么,具有什么样风格的作品更容易被认可的呢?显然不是那些为了让大部分人购买而被设计的没有丝毫个性的服装。所以山本先生建议带着极端的思想(比如极度的装饰或极度的简约)来进行设计,这样会更容易引起媒体或 Showroom 的注意进而获得机会。

如果在欧洲,这会是个对品牌和设计师都非常好的建议。但是在那时的中国服装论坛,能听懂他的意思的人寥寥无几。中国服装企业最关心的不是观点或价值观,不是风格或个性,而是产品能销售多少?能带来多少业绩和利润?

坦率来说,中国服装行业一直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所归属的生活方式行业到底是什么。这使得中国很多服装品牌,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品牌都相距甚远,更何况一个观点和价值观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的“国际知名品牌”!对自身行业本质的认知程度,实际就是中国打造国际品牌的最大障碍!

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其实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中国服装企业家的经验或专业素质,其实是中国经济层面对服装行业的理解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家的认知。


由于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经济结构,中国把跟纺织和服装方面的行业都归并为制造业。中国服装教育的基础知识框架来自于纺织制造业。例如,在服装专门院校中,“北京服装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化纤工学院”,“东华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更早的时候叫“华东纺织工学院”。而在发达国家,通常把“专业设计服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与制造业和商业平行,服装教育的框架来自于艺术院校或时尚专门学校。虽然这只是行业划分方法的一个差异,但是这种对服装行业较为原始的认知,从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初期开始,就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服装企业。

在生活方式行业的视角下,“创造”部分是最具附加价值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把低附加价值的“制造”部分,逐步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第三世界国家。

而在制造业视角下,设计虽然也具有一定价值,但是更多的却是增加了成本。中国制造业的普遍价值观是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所以各项成本都需要不断地被压缩,当“创造”部分的成本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抄袭就成了“合理”的选择,甚至成为了唯一的创作方式。大批有潜力的设计师成为了这种创作方式的牺牲品。任何热爱设计并为之付出心血的设计师,都不会愿意沦为买样、抄板或作图的“工具”,一切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坦率地说,是行业的价值观使然。


现在如果再看一下山本先生在 2015年 的第二次的回答,很明显在3年后,他对中国服装行业的了解更加的深入。

“中国现在有生产的力量,也有销售的力量,那么还缺什么呢?……” 中国还缺真正的创造的力量,以及让创造力茁壮成长的企业环境、行业环境。

而后,他开始为他的失礼道歉,因为他的话的确非常犀利:“服装是最后的手工业,一定要用手,要用指尖来编织文化、如果我们的指尖没有文化,做出的服装是散发不出这种韵味的,对于这一点,全世界的买手都是同样的想法。” 

世界的买手为什么不买“中国制造”的商品?并不是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随着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些莆田制造的“假鞋”的质量甚至要比真鞋还要好!那国际买手为什么排斥中国的产品呢?因为没有文化、没有韵味!

模仿而来的作品的确带会带有“Trend 潮流”的要素,可能会在一两个季节带来业绩,但是“潮流”总会变化、当一个品牌只是在模仿“潮流”、“打造爆款”时,它就失去了形成自己独特风格(韵味)的机会。没有风格(韵味)的产品是不会对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更何况这种“创作”方式充满了对行业的不尊重。


当我在批判“模仿”的创作方式时,有很多人会提及“ZARA”,似乎这是一个仅靠模仿 “Fashion Week” 而颇为成功的品牌。我不太清楚他们是怎样得出 “ZARA=抄袭”的结论,但在我看来,这可能是“皇帝家耕地用金锄头”的一个在时尚行业的版本。

我们在生活方式行业的视角下来看 ZARA,它的目标消费者是追逐和跟随时尚潮流的人群。ZARA 对于服装的观点是“服装是容易过时的”,ZARA 的创始人 Amancio Ortega 也曾因为把服装视为易变质的商品而闻名。

ZARA 用了四个关键词语来描述品牌面向消费者的价值:“beauty, clarity, functionality and sustainability.(美感、清晰、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指的是未来 ZARA 的全部面料将会实现有机和可回收,否则 ZARA 的服装观点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污染。

事实上,ZARA 并不在是颠覆“创、制、商”的服装行业逻辑,而是试图加速它,是把竞争对手需要几个月完成的一个产品投放周期缩短到几周左右。为此,ZARA 打造了具有垂直整合、快速反应的战略供应能力。在最初阶段, ZARA 的确因为“抄袭问题”被诟病,但是随着对设计的调整和改善,并不影响它成为有着明确观点和价值观的服装品牌。


服装行业带有生活方式行业的所有特征,并不仅仅是制造业和商业的简单结合

对行业本质的理解障碍,造成了对“创造性”工作的轻视,形成了中国很多服装企业单纯逐利、忽略品牌独特价值的现状。

这种障碍存在于中国服装的认知深处,目前的“新零售”、“流量经济”、“内容营销”……都只能在“术”的层面去解决眼下的销售问题,而无法从“道”的层面帮助中国服装跨过这道障碍。

中国服装行业打造出国际品牌,需要以下的步骤:

  1. 先学会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服装品牌
  2. 对设计部分大量投入,培养创作能力,而且国家需要从产业结构上率先作出调整,营造适合专业设计行业发展的环境
  3. 将行业知识整合在“生活方式行业知识体系”框架内
  4. 通过认真研究本土消费者需求,组织营销,获得本土市场成功
  5. 开拓海外渠道,把品牌的价值观和产品沟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
  6. 在稳定的营销过程中,强化品牌推广,激发、引导消费者认同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其中,

第1项是基础也是根本

第2项需要相当长的周期

第3项是第4项的前提,本土市场成功指的是本土时尚营销模式的成功

第5项是个极其痛苦的过程,无数个国际知名品牌都曾在这个过程中沉戟

在这6个步骤中,没有“弯道超车”的取巧可言,每一步都需要反复磨练,需要脚踏实地地沉淀。这些也都是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受人尊敬的品牌的必要过程。


孫 鵬

咨询师 、 SCAMPUS 讲师

S1MONE Consulting Group 的创立人、POLYGON 的发起人
拥有日本 Fashion Business 一级资格,企业诊断士资格
一直专注在面向中国服装客户的咨询服务中,拥有 14 年咨询服务专业经验
他的咨询活动主要集中在建立品牌、商品企划、管理和运营体系等方面
使业务过程体系与品牌的战略和事业计划良好匹配是他的核心能力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就这个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Categories:

Tags:

No responses yet

发表回复